此条目介绍的是植物。关于其他用法,请见“苔 (袁枚)”。
此条目缺少有关近年是否并系群的争议:不同分子方式得到的结果不同的信息。请扩充此条目相关信息。讨论页可能有详细细节。
苔藓植物[1](bryophytes)又称 苔藓类、藓苔类[2],是非维管的有胚植物:它们有组织器官以及封闭的生殖系统,但缺少运输水分的维管束,无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花朵,不制造种子,而是经由孢子来繁殖,也可以产生精子和卵,行受精作用,但精子仍需以水为媒介,且有角质层。目前苔藓植物大约有超过20,000种[3]。
苔藓植物化石时期:472–0 Ma
PreЄ
Є
O
S
D
C
P
T
J
K
Pg
N
奥陶纪中期至现在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链型植物 Streptophyta
演化支:
膜生植物 Phragmoplastophyta
演化支:
有胚植物 Embryophyta
传统分类中包含的子类群
地钱门 Marchantiophyta
藓类植物门 Bryophyta
角苔门 Anthocerotophyta
传统分类中未包含,但在演化层面上包含的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目录
1 分类
2 性别模式
3 另见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分类
编辑
苔藓植物并不组成一个单系群,而是包含有三个类群:地钱门、角苔门和藓类植物门。原本,这三个类群是在中文旧名“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改译为 藓类植物门)里的三个纲,但因为它们形成了并系群,所以现在被放置在三个不同的门里面。
两种对陆生植物种系发生的假设。
在第一种图形里,地钱门是第一个分离的,接着是角苔门,而藓类植物门和多孢植物(包含维管植物)最为接近。
在第二种图形里,角苔门则是第一个分离出去的,第二个是多孢植物,而藓类植物门和地钱门之间的关系最为亲近。
然而,根据最新的证据,苔藓植物是一个单系群。地钱的气孔是在演化中丢失掉的。[4]
性别模式
编辑
此类植物平常为单倍体的配子体,只有偶尔才会出现双倍体的孢子体。因此,苔藓植物的性别模式和其他的植物是很不相同的。苔藓植物的性别模式主要有两种:
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只会在单株植物中有精子器或颈卵器的其中一种。
雌雄同株的苔藓植物在同一株植物上会同时有精子器和颈卵器。
某些苔藓植物依著环境的不同可以是雌雄同株或是雌雄异株的。其他的物种则只属于两种模式的其中一种。
这和种子植物上所称的“雌雄异株”与“雌雄同株”不同,那是指一个孢子体植物会带有一种或两种的配子体。而苔藓植物上的则是指其为单性或双性的配子体植物。
另见
编辑
地钱门
角苔门
藓类植物门
多孢植物
有胚植物
植物的性
参考文献
编辑
英文维基文库中的《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条目:Bryophyta
^ 存档副本. [202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1).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7f0f5a31c08c6e770da177082567f00b/?seq=1
^ Quan, Dongli; Yang, Bin; Ma, Wenzhang; Song, Liang; Shen, Ting. Bryophyte diversity and its threat status in Xishuangban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1, 29 (4): 545–553. doi:10.17520/biods.2020216.
^ Brogan J. Harris , C. Jill Harrison , Alistair M. Hetherington , Tom A. Williams. Phylo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Monophyly of Bryophytes and the Reductive Evolution of Stomata. Cell. Jun 8, 2020, 30 (11): 1981–2210. doi:10.1016/j.cub.2020.03.048.
Chopra, R. N. & Kumra, P. K. (1988). Biology of Bryophyt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0-21359-0.
Crum, Howard (2001).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Bryophyt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rbarium. ISBN 0-9620733-4-2.
Goffinet, Bernard. (2000). Origi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bryophytes. In A. Jonathan Shaw & Bernard Goffinet (Eds.), Bryophyte Biology, pp. 124-1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6097-1.
Oostendorp, Cora (1987). The Bryophytes of the Palaeozoic and the Mesozoic. Bryophytorum Bibliotheca, Band 34. Berlin & Stuttgart: J. Cramer. ISBN 3-443-62006-X.
Prihar, N. S. (1961). An Introduction to Embryophyta: Volume I, Bryophyta (4th ed.). Allahabad: Central Book Depot.
Raven, Peter H., Evert, Ray F., & Eichhorn, Susan E. (2005). Biology of Plants (7th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ISBN 0-7167-1007-2.
Schofield, W. B. (1985). Introduction to Bry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ISBN 0-02-949660-8.
Watson, E. V. (1971). The Structure and Life of Bryophytes (3rd ed.). London: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ISBN 0-09-109301-5.
外部链接
编辑
Glime, Janice M., 2007. Bryophyte Ec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ume 1. Physiological Ecology. Ebook sponsored by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yolog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