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观念的强化:黛玉临终前对宝玉的怨怼(“宝玉,你好……”)、贾母对宝黛爱情的冷漠处理,将悲剧归咎于个人而非制度,迎合封建伦理。
人物性格的崩塌
宝玉的“世俗化”:前八十回宝玉厌恶科举,续书中却中举后出家,矛盾地兼顾“忠孝”与“解脱”,实为续写者对叛逆者形象的驯化。
凤姐的降智:调包计的设计粗糙,使精明狠辣的凤姐沦为工具人,失去前期多面性。
伏笔的误读与忽略
“情榜”结局缺失,太虚幻境预言未完整呼应;
香菱的“荷枯藕败”判词被改写为扶正病逝,削弱命运讽刺;
妙玉“风尘肮脏违心愿”本应指向沦落风尘,却被简化为被强盗掳走。
三、高鹗续书得以流传的深层逻辑
意识形态的安全阀
程高本刊行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值文字狱高峰。
高鹗淡化原著中的政治隐喻(如“秦可卿之死”、“甄家抄没”),强化因果报应(如赵姨娘中邪、凤姐托孤),使文本符合主流价值观,规避审查风险。
大众审美与文人趣味的妥协
续书降低哲理深度,增加戏剧冲突(如“宝玉失玉”、“潇湘闻鬼哭”),符合市井读者的猎奇心理。同时保留诗词雅趣(如“黛玉焚稿”),维系文人阶层的接受度。
历史偶然性的加持
曹雪芹原稿后三十回(或四十回)彻底失传,程高本成为唯一完整版本。
20世纪以前,读者无从对比,自然将其视为“正统”。
即便胡适考证出续作问题,普通读者仍惯性依赖通行本。
四、当代红学对续书的批判与反思
学术研究的突破
脂砚斋批语公开后,前八十回伏笔与续书矛盾逐一暴露;
周汝昌、张爱玲等学者指出续书“狗尾续貂”,张爱玲更称“人生三恨之一”是“红楼梦未完”。
续写实验的挑战
现代作家(如刘心武)尝试按脂批线索重续,但难以还原曹雪芹笔力,反衬高鹗续书的历史作用——至少维持了《红楼梦》的文化延续性。
文化符号的复杂性
尽管艺术缺陷明显,高鹗续书已融入《红楼梦》的经典化进程。
其存在本身成为“经典如何被建构”的案例,提醒读者注意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
结语:续书的“历史合理性”与“艺术原罪”
高鹗续写《红楼梦》,本质是封建晚期文人借助经典重构主流话语的尝试。
它的“成功”源于时代对完整叙事的渴求、意识形态的规训,以及曹雪芹原稿的湮没。
今日批评其“曲解原意”,恰证明曹雪芹思想的超越性——他试图解构的世界,正是高鹗竭力维护的体系。
或许,程高本的价值不在于“续得如何”,而在于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曹雪芹的孤独与伟大,正在于他的“未完成性”拒绝被任何时代轻易收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