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泛发型扁平丘疹往往先发生于臂部内侧及腹部等处,以后迅速增多,几乎布满各处。严重患者的损害可以在一昼夜间出现于全身各处,全身皮肤可以弥漫发红甚至发生水疱。常伴有剧烈瘙痒,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1~2个月内,皮疹自然消失,少数患者的皮疹可以部分地变成持久的慢性损害。
慢性局限型疣状扁平苔藓往往对称发生于下肢尤其小腿前侧,有时也发生于上肢伸侧及躯干等处。损害为角质丘疹,常和萎缩性及色素性斑点夹杂在一起。这些丘疹呈紫红色或青紫色,可密集成疣状或大小不等的斑块,表面过度角化,在这种斑块的边缘或附近还可看到一些疏散的多边性扁平丘疹。患者常伴有剧痒,病程持久。
环状扁平苔藓在前臂等处,扁平丘疹可以互相聚合而排列呈环状,环的直径往往不到3cm。有时相邻的数环互相连合而成多环形。发生于龟头、阴唇或肛门等处的环状皮损往往是由一个丘疹逐渐扩大而中央略微消退而成。
线状扁平苔藓扁平丘疹聚集并排列成线形或带状,多半像带状疱疹或是沿着血管或神经方向发生于躯干的一侧或一个肢部,多伴有瘙痒。
钝头扁平苔藓属于圆形或卵圆形扁平或圆顶状丘疹,表面光滑,只轻微发痒。损害的数目不多,但是较大,直径可达1~2cm,呈淡红或紫红色,主要发生于股部、臀部及手部背侧,有时和别的类型同时存在。
毛囊性扁平苔藓除了通常所见的扁平丘疹外,皮肤还有棘状毛囊性丘疹成群出现,丘疹顶端是棘状小刺,不发痒也不发炎。此型苔藓发生于头皮时,患处失去头发,成为不规则萎缩性瘢痕而永久存在,在脱发区可见扁平丘疹及毛囊性尖丘疹。
萎缩性扁平苔藓丘疹往往很扁而不明显,仔细观察时才发现这些略微隆起的皮损。好发于下肢及躯干。边缘呈多边形,中央略微凹陷。有时,汗孔及毛囊口内有个很小的角质栓。已经完全萎缩的丘疹呈淡白色,相邻的融合成片,可呈象牙色或紫红色,周围可有一圈红斑。极少数病例的萎缩斑较大,偶可发生慢性溃疡,溃疡易演变成癌。点滴状萎缩性扁平苔藓、滴状硬斑病及硬化萎缩性苔藓都有很难区别的白色斑点,有人称它们为“白点病”。
大疱性扁平苔藓此型很少见。在扁平疹、斑块或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或大疱,疱液透明,有时带血,疱壁不易破裂,经1~2周后干涸,而疱底的丘疹或丘疹融合而成的斑块仍然存在,以后可再起疱。有些患者的口黏膜可发生糜烂性及大疱性损害。
红斑性扁平苔藓皮肤先发生弥漫的红斑,以后有柔软充血而呈紫红色的丘疹,手指压捺时退色。这些丘疹偶尔是紫癜性而被称为出血性扁平苔藓。
光化性扁平苔藓损害位于日光暴露部位,黑色素人种容易发病。可分为色素性、色素异常性和环状肉芽肿状三型。本型最常发生于阳光强烈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皮损为边缘略隆起的斑块,中央轻度萎缩,因而呈环状而似环状肉芽肿,常呈灰褐色,出现于前额、颊部、唇部、胸上部、手背及前臂等露出部位。皮损是色素性或红褐色斑片,轻微发痒,可伴有身体别处典型扁平苔藓的丘疹或斑块。
色素性扁平苔藓见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并不少见。好发于光暴露部位及屈侧面皮肤,有不同程度瘙痒,表现为暗褐色、紫蓝色到灰色边界不清的斑疹。不累及黏膜,部分患者可兼有典型扁平苔藓损害,后期细胞浸润减少,遗留色素颗粒。皮疹可周期性加重和缓解。本病可能是光照性扁平苔藓的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