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个审美标准为何就成了全民接受的金律了呢?
因为,古人将缠脚和婚姻进行了捆绑,若是不缠脚,就意味着将来找不到婆家;若是脚缠得美,没准就能找到个不错的婆家。后人也许不理解,明明很是病态的双足,怎么就成了男人眼中的三寸金莲,这当然有整体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宋开始,女子的言行被进一步收紧,她们完全依附于男子,男子的地位被无限抬高,明明是自然健康美好的东西,都通通变了味。喜欢被缠过的小脚,不是真正对女子美的欣赏,而是心里优越感的放大,是一种严重背离常规的心态。
据说,这个小脚的普及还和南唐后主李煜有关。
李煜整日沉浸于歌舞词赋之中,对于美很有自己的见的。一日他在欣赏歌舞时,看见舞者将脚裹得小小的,他就觉得好美,于是民间也都流行这么做了。中国的舞蹈艺术一直在发展,但是,自裹上小脚后,基本就处于停滞状态,连走路都困难,还能尽情纵舞?
只是歌舞哪有让女子足不出户来的重要。
在明正德年间,民间出现了比脚的选美大赛,其中,山西和天津两地最为热衷。逢节庆庙会之时,女子就会盖着头盖,或围坐于空地,或坐在马车上,露出自己的“秀足”(都穿着鞋袜),让男人评出谁最美。
一旦榜上有名,这些女子就等于给自己加了分,这样在谈婚论嫁上可占优势。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古人对女子的要求都是“贤良淑德”,后来,居然以“足”来判定一个女子的“优劣”,看来古人更擅长“以脚投票”。
再来说说唐朝,都说那时的女子流行微胖。
真是这样?
仔细看看那时的画作,也就是脸盘略大些,不符合现代尖下颌的审美,但是,她们的身材其实更符合现代的潮流,很是匀称。那时的女子很活泼,喜欢户外活动,喜欢各类运动,她们浑身散发着自信。不过,自安史之乱后,对女性美的看法就趋于柔美了。
中国的这些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基调,但是,无论如何变,大家主要还是看面部,首先是五官。对眉的要求,中国女子一直都画眉,甚至,还会剃了眉,只为画出符合当下审美的弯弯眉。唐代以前,以细眉为主,唐以后,随着眉型的丰富,细眉开始向粗眉转变。画眉的颜色和形状也一直都在变化,可见其在妆容中重要性。
其次,应是肤色。“肤若桃花含笑”,这样的肤色真的好看。古人喜欢白肤,但是,光是白而无自然气血的光泽,怎么看都少了份生气。你看那三月初开的桃花,粉粉嫩嫩,这大概就是古人眼中最美肌肤的高境界。若是天生肤色有缺陷,也没关系,眉都画了,当然脸也不能怠慢了。
再者,就是看头发了。古时是梳发髻,头发稀疏是绝对梳不出好看发型的。唐朝时,妇人的发髻是越来越高,头发发质差的话,妆容就算再精致,顶着减分的头发,怎么也不会让人觉得美。最后,就是眼眸了。要“宛若星辰”,眼中要闪着星星,眼睛大小倒在其次,关键是要有“神韵”。
综合来看这些审美的标准,后天的修饰成分更多些,可见,古人对形式上的美更有好感。这也无可厚非,看着舒服,总是会让心情愉悦。
再看现在,依旧是看脸。
那么,素颜是不是就没市场呢?
其实,不妨学学古人,画一个适合自己的眉型,弄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型,这样就能增色不少。至于肤色,只要健康,都不会太难看,只要注意衣服的颜色搭配即可。最关键的一点,眼睛中要有四季的颜色,缺了这个,再美的美人,也毫无真实的美感。
古时的审美基本都是基于男性的看法,他们都会从性别这个角色去界定美的标准。只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更何况看到的美女呢?喜欢自己喜欢的就好,就如一些人喝奶茶时就要无糖型的,所以说,喜欢无关乎外界的那些界定。
参考资料:
【《古人也“化妆”》、《宋史》、《新唐书》、《资治通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