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郭沫若在69岁写的,当时他正在游三峡,看着昔日的蜀道,想起李白的名作,他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蜀道奇》。
我们仔细看这首诗,会发现有3大特点:首先,他保持了李白原诗的精华部分,比如开头的“噫吁嘻”式的语言,这也就让诗的气势得以保存;其次,和李白原诗一样,这首作品用词也是十分瑰丽的,将岸边的大量景物都一一写进了诗里;再次,诗本身在结构上,也基本上是和李白一样不拘一格,不受格律的限制,写得洋洋洒洒。
不过部分诗迷也认为,这首诗也有一些小瑕疵:比如诗中的语言有一部分白话的成分,所以有几句读来欠了些典雅;比如,诗中部分意象前后没有相关性,有意象堆砌之嫌。针对诗本身的这些讨论,都是很正常的,毕竟赏诗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再厉害的诗人也会有不喜欢他的人。
我们再来看第二首,模仿的是李白的《静夜思》。虽然郭老这次创作的是一首现代诗,但从意境和文字的使用上来看,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在模仿: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的青年时代,与上一首《蜀道奇》相比,多了一丝伤感,原因是当时他正在国外。这年29岁的郭老对着月光,思念着故土,在写完此诗后不久,他便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诗的首行,先从月光入手,月光笼罩着松林,也让诗人的乡愁更添一分。接下来引入白云、疏星这两个意象,把意境渲染得极为凄美。第三行用海雾来比喻自己内心的迷茫,很想回去,却不知故土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形。最后一行用的是古代鲛人的传说,鲛人尚会因思念落泪,何况远离家乡的诗人。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有二:首先,在用字上清丽自然,完全没有如今部分诗人的矫揉造作之风;其次,全诗的感情是真挚而又深沉的。这两点和李白在千年前的那个月夜,写下的《静夜思》是一样的。
《蜀道奇》和《静夜》这两首作品,郭老虽是模仿,但都仿出了新意,笔者不得不感叹:论模仿古人真的只服郭沫若!第一首把咱们现代的风光写了进去,第二首把普通的乡愁写出了家国情怀。虽然部分诗迷认为在字句上还有提高空间,但毫无疑问这两首作品在现当代诗坛已属于精品。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